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,食管癌是全球十大癌症之一。 2020 年,全球有超过 60 万例的新发食管癌。其中, 53.7% 的新发食管癌病例和 55.3% 的食管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。
换句话说,全球每年一半以上的新发食管癌患者在中国,其中有 2/3 的病例发生在横跨河南、山西和河北的太行山地区。
《科普中国·肿瘤防控科普丛书》分册《全面说食管癌》,从多个角度解读了食管癌的现状,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关于食管癌的预防、治疗等多个角度的知识。
健康成人食管全长约 25 厘米,为肌性管道,上端位于第六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,其高度起于咽,下端位于第 11 胸椎左侧,后续于胃的贲门部。
食管主要分为颈部、胸部、腹部 3 段,每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食管肿瘤的生长部位,尤其是食管的3个生理狭窄处。
因为和其他部位相比,狭窄处食物滞留时间更长。因此,食物中的某些致癌物质和食管的3个狭窄处接触机会和滞留时间也大大多于其他部位。同时,食管狭窄处因为自身直径较小,更容易与质地较硬的食物发生摩擦,造成一定程度的机械性损伤,长此以往容易引发慢性炎症或损伤,这也是食管发生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根据《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》的定义,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且符合以下 6 点之一的,为食管癌高危人群:
1、长期居住于食管鳞癌高发区的人群
在我国,食管癌最密集区域位于河北、河南、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,尤以磁县最高,年龄标化发病率超 100/1 万;在秦岭、大别山、川北、闽粤、苏北、新疆等地也有相对集中的高发区。
2、不良饮食习惯
如进食快、喜热烫食物、高盐饮食、喜食腌菜类。
“趁热吃”是中国人多年来的传统饮食习惯,很多食物也的确是热着的时候更好吃,但这个“热度”一定要把握好。研究表明,长期食用 65℃ 以上的热饮或食物,会增加食管癌变的风险。过烫的食物会对食管黏膜造成物理性损伤,长期反复损伤容易出现不典型增生,患食管癌的风险随之增加。
3、吸烟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
4、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食管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,可能与同一家族成员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有关,也可能是因为同一家族成员共同暴露于特定的环境因素。
一项基于人群的大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,食管癌家族史与食管鳞癌患病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。食管鳞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受影响的一级亲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。另外,父母双方都患有食管癌的个体食管鳞癌发病风险大幅度增加。
5、口腔卫生不良:牙齿脱落、刷牙频率低、牙周健康不良等,也是引发食管鳞癌的潜在风险因素。严重的牙齿脱落使患食管鳞癌的风险增加 1.5 倍。
6、有上消化道症状:如恶心、呕吐、 反酸、腹胀、胸疼等的人群。
食管腺癌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,尤其是当胃食管反流持续时间长、症状严重时。胃食管反流伴肥胖会进一步增加患食管腺癌的风险。
7、既往有食管癌癌前病变或疾病:如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、食管上皮内瘤变等的人群。
8、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